“公园大课堂”陪儿童快乐成长,为孩子们打造“梦想花园”

长江日报讯  在大自然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设计建造自己的梦想花园和梦想农场、和小伙伴们一起出版书籍……3年来,“公园大课堂”陪伴着武汉孩子,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

武汉城市公园生态环境优美,相当一部分公园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将城市的孩子还给大自然,从2016年起,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与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携手打造“公园大课堂”公益项目。

每个周末,在自然导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走进全市各公园,亲近自然、释放天性、探索生命。截至目前,“公园大课堂”以32座城市公园为载体,累计开讲1500余场,17000余个家庭参与其中,成为武汉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教育品牌。

城里孩子走进大自然,生态意识从娃娃抓起

公园大课堂的孩子们,在西北湖广场的花境中发掘大自然的秘密

“公园大课堂”升级版——“植物导师课”,由10位植物导师带领30名左右孩子,围绕一个自然课题,从自然种植、科学观察和实验探索等不同角度,进行一次植物研学之旅。第一届植物导师课结束后,29位“植物小达人”亲手设计的“梦想花园”落地沙湖公园;第二、三届植物导师课中,孩子们亲手养护植物后原生态的自然笔记,分别结集出版成《一本会发芽的书》和《一本会开花的书》两本图书,原汁原味呈现植物导师课的教学成果。

武昌实验小学的陈姝蓓是“公园大课堂”的老朋友,周末参加“公园大课堂”是她最开心的事情。2017年她参加了第二届植物导师课,跟随着黄鹤楼公园雷勇涛导师探究一株紫薇能开出不同颜色花朵的秘密。不仅记录自然笔记,她还和同一小组的3个小伙伴杜文骞、东楚涵、巴振邦一起创建了“紫薇诗阁”。“最开始,我们觉得紫薇是一种高雅的植物,应该用诗来衬托它的美丽。于是,我们4人打算在每篇自然笔记后面写一首自创的小诗,最后评一评谁写得更好。半年之后,诗越来越多,于是紫薇诗阁成立了。”陈姝蓓说。

2019年,“梦想花园”二期——“梦想农场”开建,12个热爱自然的亲子家庭亲手设计田园、种植农作物,陈姝蓓再次参与其中。经过翻草坪、钉木桩、撒肥料、栽作物等工作,近日梦想农场终于初具雏形。“在这里我不仅认识了花生、辣椒、西红柿等农作物,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还知道原来厨余是很好的肥料,钥匙花园和起垄种植里还蕴藏着很多科学原理。我以后也想从事园林科学相关的职业。”陈姝蓓说。

“公园大课堂”负责人表示,在大自然里,孩子们不仅能收获快乐,通过日积月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养成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公园大课堂”亮相国际舞台

随着自然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园大课堂”的影响正在慢慢扩大。2018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武汉市教育局加盟,“公园大课堂”升级为“2018武汉市中小学生绿色生态研学旅行”;2018年10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邀请,“公园大课堂”参加了第47届北美环境教育年会,《一本会发芽的书》也在这次年会上亮相,受到热捧。2018年11月,《一本会发芽的书》荣获“中国自然好书奖”50本自然好书入围奖;2018年11月29日,“中小学生自然笔记评选揭晓暨青少年生态研学专家研讨会”上,自然教育“武汉模式”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等全国多位顶尖级科学家和专家的高度赞赏。2019年5月11日—12日,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一行考察我市自然教育情况后,在武汉园博园举行的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汇报座谈会上,赵树丛称赞说,武汉的自然教育起步早、发展好、有特色、可复制。

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发动林业保护地、公园、学校、NGO和媒体等各方力量,搭建资源整合的平台,扩大自然教育的影响力。同时尝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和借鉴国际自然教育先进成果,进一步提升武汉自然教育的水平,扩大影响。

长江日报记者杨晓雨

授牌“江豚学校”:保护江豚留住长江的微笑

守护江豚示范学校的“江豚课堂”漂洋过海,2017年10月,美国威斯康星州沙的小学生聆听江豚故事,画了他们心中的长江和江豚       杰西卡 摄

长江江豚是中国唯一淡水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皮书极度濒危的行列。为呼吁更多人参与长江江豚保护,长江日报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支持下,发起在长江全流域征集“守护江豚示范学校”(简称“江豚学校”)活动,为孩子们打造守护长江生态、保护长江江豚的公益空间。

2017年以湖北为首发地区,在长江流域先后授牌了6所江豚学校:武汉江汉区大兴路小学、武汉硚口区红旗村小学、 黄石英才学校、安徽铜陵大通学校、湖北石首文华学校、江苏常州圩塘小学。

“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孩子们既关注长江、守护江豚,更成长自己。江豚学校里布置专门的江豚教室或活动室,教室突出长江生态、长江江豚元素,形式活泼生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定期开展长江环境公益讲座等活动。

除了办学校,公益艺术展也是保护江豚的有效举措。长江日报影像自然工作室推出《艺术·江豚》中国公益巡展活动,首批招募了30多位艺术家创作了以长江生态、长江江豚为主题的国画、油画、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100余幅,成功地在武汉昙华林美术馆举办了《艺术·江豚》首展,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是武汉首展支持者。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这个展览先后在武汉、上海、南京、深圳、北京5地成功展出,参观人次达50余万。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Plogging武汉公益日 凝聚环保公益正能量

2018年Plogging武汉公益日200名志愿者府河河滩清垃圾 记者金振强 摄

    《艺术·江豚》在武汉昙华林美术馆举办首展  记者高宝燕 摄

Plogging一边慢跑一边捡垃圾。这种起源于瑞典正风靡全球的环保方式,2018年在美丽的府河边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2018年9月16日,200名环保志愿者通过“观水、走水、护水”行动捡拾府河边的白色垃圾,让大家去发现家乡河的美,感受家乡河的美,从而提高河流保护环保意识。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对武汉水资源保护的关注。此后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的周日,都将是“Plogging 武汉公益日”,呼吁更多环保爱好者参与其中,共同建设更优质的武汉水环境。

从2018年起长江日报、武汉晚报开展多次护水主题公益活动,举办了“因水而美”大江大湖视听展和武汉水资源保护论坛,通过摄影者的镜头,展示大江大河大武汉因水而美的一面,水论坛吸引了一些长期关注武汉水资源的专业人士,引起了各界对武汉水资源保护的关注。线下线上数万人参与活动,使得人人都是江河卫士的理念深入人心。武汉晚报也在活动中建立了Plogging志愿者队伍,致力于长期关注和保护水资源。

为了更好地推动环保志愿者参与到河流保护行动中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武汉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2019“plogging武汉”活动。活动将通过专业化培训普及护水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强化民间河长参与河流保护行动的能力。并通过“最美江湖”短视频评选、“plogging武汉”环保行等亲水及评选活动,激发市民爱水护水之情,唤醒和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护水行动中来。

(长江日报记者马慧洁)

【编辑:彭向东】


(作者:杨晓雨 高宝燕 马慧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