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位最美乡村教师,彰显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精神

一个持续多年关注全国边远地区教师的教育基金;一项彰显太阳下最光辉职业精神的全国奖项;一群集中个人微小力量、坚持十年支持公益事业的公益人。2008年,举国震惊的汶川大地震之后,一位舍身护学子老师的义举在武汉引发了一次盛大的行动:成立华夏千秋教育基金,每年表彰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从最初的成立,到2018年的10周年,再到今年即将进行的第十一届最美乡村教师评选,一颗小小的公益的种子,经过无数人的爱心浇灌,如今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共筑民族未来

2018年8月,最美乡村教师在北戴河接受表彰  记者金振强 摄

    《师魂》图书首发

华夏千秋教育基金诞生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在这次前所未有的重大灾难中,四川绵竹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在危难时刻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保护身下的四个学生。

谭老师舍身护学子的义举,深深感动了武汉的公益人和公益媒体。慈善家刘会兴首先捐出30万元,联合武汉晚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成立了“华夏千秋教育基金”,用于表彰全国扎根于贫困地区、默默奉献的最美乡村教师。

“华夏千秋教育基金”取名“千秋”有双重含义,一是纪念谭千秋,二是要把教育基金长久做下去,做到“千秋万代”。这是全国首个由主流媒体、主流基金会联合爱心企业家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专门褒奖优秀乡村教师的民间专项基金。

从基金会成立以来至2018年的十年中,刘会兴及爱心团队已累计捐款700万元,在关注乡村教师、褒奖见义勇为、关爱老人等诸多方面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弘扬社会正气,彰显正能量。包括武汉晚报在内的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一直密切关注,及时推出报道,彰显媒体的公益影响力。

从2009年开始,华夏千秋教育基金每年面向全国评选“最美乡村教师”,侧重扎根基层、默默无闻的最基层教师。每年8月,入选老师们被邀请至美丽的海滨城市北戴河度假,每人还获颁荣誉证书和奖金,他们所在的学校也得到了基金的帮扶。

截至2018年8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评选已覆盖除港澳台外的所有省市区,已覆盖所有少数民族地区,已有逾200名教师受到表彰。

首次聚集所有民族最美乡村教师

2018年是华夏千秋教育基金成立10周年。这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当年2月,武汉晚报启动10周年纪念活动,派遣五路记者分赴祖国的川新、滇桂、陕甘宁、闽浙皖,以及湖北省内的恩施、潜江、广水等地,回访华夏千秋教育基金曾表彰过的“最美乡村教师”,进行捐资助学,将一份份真挚、滚烫的爱心传递到祖国的雪域高原、塞外边陲、大江南北。

2018年8月,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的59位最美乡村教师聚集在北戴河,华夏千秋教育基金用最隆重的礼仪给老师们颁奖,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用最好的版面和最即时丰富的新媒体手段,把这次盛会向全国读者和网友传播出去,获得了全社会极高的评价。

这次盛会也是全国首次由一项民间专项基金主办的最大规模的教师表彰大会,也是第一次邀请到了所有民族的教师。

2018年教师节前夕,华夏千秋教育基金10周年图书《师魂》首发式在武汉市委会议中心举行。这也标志着为期半年的武汉晚报华夏千秋教育基金10周年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公益精神影响无数有爱之人

华夏千秋教育基金成立11年来,许多老师们的大爱善举被彰显。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中心小学,全校共8名老师,学生只有6人。

但即使所处地区位置再偏僻,学生人数再少,这所学校从校长到一线教学的老师,也从来不怠慢应该做的各项工作:每周,学校依然会定时举行升旗仪式;每天,从早上7时50分到下午3时,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所有课程全部开齐,五年级的4名学生还有英语课。

有28年教龄的赫哲族教师付新华带的二年级班上,只有2名学生,在所有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两个孩子进步飞快,对老师和学校充满了感激之情,对自己的未来满怀希望。

贵州省石阡县文博中学是当地的一所名校,在校学生有3000多人,但14年前,在这个教育薄弱地区,刚刚兴建的文博中学,第一届学生只有200人。羌族教师夏西亮全程经历了这所学校蜕变的过程:“和其他公办学校相比,不仅生源少,学生的基础也非常薄弱。很多家长也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对他们的未来也不抱太大希望。”

夏西亮和学校老师们一起,除了拼命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还当起了孩子们的“第二家长”。一位曾经沉迷网络、连母亲都放弃管教的孩子,在夏西亮和其他老师的关心下,还顺利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改变了命运。

教育之计关乎国之根本,而教育最重要的则是处于最一线的教师。在最偏远贫困的地区,这些默默无闻的老师,是孩子们心灵中最亮的一束光,给他们带来希望,更能改变很多孩子的一生。

华夏千秋教育基金将和所有最美乡村教师一起,用最大程度的努力,带着最深切的公益爱心,为中国的乡村教师和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发展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长江日报记者陈玲

针心针意:寒冬给孤儿织毛衣送温暖

“针心针意”活动现场  记者金振强 摄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武汉晚报每年冬天都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武汉市慈善总会、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针心针意——我给孤儿织毛衣”公益活动。截至目前为止已发动数百名爱心读者,为武汉地区近千名孩子送去了温暖。

“针心针意”暖冬行动,每年都会得到铁杆粉丝妈妈、奶奶们的关注,进入冬季他们就会忙碌起来。“编织人生湖北群”的妈妈们总会最先响应活动号召,义务充当公益编织课堂指导老师,帮助更多的爱心人士,指导他们编织适合孩子们的毛衣围巾。每次活动总能赶制出近百件围巾、手套、毛衣等织品。商一社区“杨奶奶工作室”平均年龄都在80岁以上,一到冬天奶奶们就十分挂念那些孩子,怕他们穿不暖。2018年他们编织了200多套帽子围巾,想通过自己的一针一线给孩子们送去关爱。

(长江日报记者马慧洁)

益张照片:为武汉老人记录最美夕阳

“益张照片”活动现场   见习记者唐婧妮 摄

由武汉晚报公益文化传播院携手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市慈善总会、好医网、汉网联合发起的“益张照片·最美夕阳”公益活动,已连续3年,为武汉市600多名老年人留下了温暖回忆。

“益张照片”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老人们的青春照相馆。登记、化妆、取景、拍摄、换姿势、再拍摄、选片、打印、装框,每一道流程和工序都凝聚着摄影师和志愿者的热情和心血,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益张照片项目的深情和厚意。

“益张照片”的摄影师鲍爽给记者讲述了他经历的一次拍摄。2016年10月的一天,他来到86岁的低保户李丽君奶奶家。李奶奶一只眼睛得了白内障。说到拍照,老人还略带骄傲地说她年轻时是楚剧演员,拍过好多漂亮的剧照。岁月变迁,剧照都已遗失。鲍爽为老人拍摄后,特地制作了两张12寸的大照片送给她。临走前老人留下感激的泪水的画面时常在他眼前浮现,3个多月后的一天,鲍爽经过老人家附近时特地再去看看她,但是房门紧锁。邻居告诉他,前几天李奶奶去世了。“为老年人做服务要趁早,只要自己有时间,就会参加活动,不留遗憾。”

李泓翔担任“益张照片”的公益摄影师已有两年时间。“我在工作中的顾客都是年轻人,因而,为老人拍照给了我不同层次的体验。当我用镜头聚焦老人的一根根白发、一道道皱纹时,就像在记录一段历史。74岁的刘春桃和73岁的蔡喜芝都是老硚口人,响应国家号召,1963年她们下放到纱帽街,从此就在这里扎根。50多年来,她们亲如姐妹。”李泓翔用镜头记录了她俩的快乐合影。照片登报后,两位老人喜上眉梢,“我们原以为自己就会在纱帽默默无闻地安度晚年,没想到你们的报道让我们成了这里的名人。”其实,老人哪里是渴望名气,她们渴望的是被关注。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唐婧妮)

最美家乡人:评选“平凡英雄”传播正能量

    自2017年开始,武汉晚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及全国几十家主流媒体开展“最美家乡人”评选。寻找我们身边值得点赞的平凡人,寻找他们身上最具感染力的动人故事。

    过去三年中,武汉晚报评选出了多位“最美家乡人”: 16年前,全国首家病房内的特殊校园——协和医院“爱心病房学校”建立,彭培斌作为校长,带领一批爱心志愿者,一直为病房内的孩子义务补课至今。青年创业者徐康,是武汉市首批担任“南极厨师”的大学生,创业期间,他曾为北京奥运会、世界飞行者大会提供服务,将湖北的美食推向全世界。“武汉好人”陶宏国坚持做慈善35年,捐资3500余万元;援藏干部刘纲华,在西藏乃东地区创建乃东武汉园区,实现全国援藏20年产业园区建设“零”的突破;理发老人冷转运,50年前在部队帮战友免费理发,退休后为社区居民免费理发……这些普通人的善举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也推动了城市文明建设。

    2017年,武汉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道德模范增加到12位,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武汉“一城好人,道德高地”的形象进一步放大。

    “最美家乡人”通过平凡人的故事、身边小事来传播正能量,此举也体现了“人人公益”的理念。

    (长江日报记者陈玲)

【编辑:彭向东】

(作者:陈玲 马慧洁 唐婧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