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绘制民生画卷有“温度”,做精做细暖在百姓心坎上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过去的70年之于武昌,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的70年。为把民生实事办实办深,该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探索社区规划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联动互促新模式;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就业创业工作机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加大教育资源配置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多领域多举措巩固民生基础,提升辖区居民群众幸福感。

2018年,金秋菊展举办,武昌人在自家门口便可欣赏最美菊花街景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生活越变越好

东亭社区居民王美莲

住在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诸如楼道无照明、垃圾乱丢弃等各类问题让居民苦恼不已。而62岁居民王美莲所在的黄鹂路省构宿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小区环境越变越好,去年,居民盼了20多年的接通天然气管道问题得到解决。

黄鹂路省构宿舍建于上世纪70年代,共有4栋居民楼166户居民。一直以来,居民只能用罐装天然气,价格贵、安全隐患大。去年初,居民在“班长议事会”上反映这一问题,社区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商讨安装方案,并广泛采纳居民意见,最终确定施工方案。

王美莲说,2016年初,东亭社区依托老年大学孵化“班长议事会”,将议事会打造成居民议事平台,“‘班长议事会’引导我们讨论社区问题,制作问题清单,引导大家表达共同行动意愿,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居民成立了“七宝志愿服务团队”,热心快肠的王美莲也主动加入其中,并负责安全巡逻、处理突发问题。如今,王美莲感慨,小区绿化丰富有层次、环境十分整洁,就像一个小花园。

近年来,武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与服务一体化“三治一服务”模式,通过搭建居民参与平台、提高参与动能、提升引领能力、拓展参与空间等方式,让居民把参与社区事务变成一种习惯,实现居民参与的常态化和社区治理的高效化。

家门口有了专业养老服务机构

宝安花园居民付汉明

5月12日中午,不到5分钟,66岁的付汉明就走到宝安花园小区口的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她花10块钱就在食堂吃了两荤一素一汤。因为付汉明双腿患有滑膜炎经常疼痛,工作人员还指导她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做梦都没想过,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养老机构”,付汉明说。

两年前,付汉明的老伴患有肺癌,长期在协和医院治疗。因为儿子儿媳工作繁忙,付汉明一个人承担下照顾老伴和孙子的重担。这样,付汉明每天都往返于宝安花园、南湖二小和协和医院三点一线之中。早上8时,付汉明将孙子送到学校后,再坐公交到武昌火车站换乘地铁,到协和医院。下午3时,她需再次赶回小学接孙子回家,仅来回就要花费3个多小时。

去年11月,家门口的养老机构正式投入使用,康复、就餐、康乐、休息四大功能区各项设施齐全,面积千余平方米。付汉明的邻居郑阿姨因患有眼疾,养老机构帮她在家里安装自动上下床设备。小区很多不能自理的老人同样享受到了护理服务:助餐、健康咨询、康复训练、早期介护预防……

2018年,武昌区审议并通过《武昌区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实施方案》,将各项养老工作目标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目标,安排专项经费提档升级武昌区为老服务平台,加强社区嵌入式或中心辐射式养老服务网点建设,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通学段壁垒化解衔接难题


学生家长孙艳丽

“做好衔接教育,最受益的莫过于孩子,因为这能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等保持持续关注和了解,学校也能因材施教。”孙艳丽的小孩就读于武汉初级中学,成绩位列前茅,曾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小升初时,孙艳丽可考虑的初中较多,但她尊重孩子意见选择了武汉初级中学。

不少初一新生会因学习环境、方式变化出现不适应等问题,但在武昌,这种教育衔接产生的不适应问题正在逐步减少。孙艳丽说,近年来,武昌区着力推进片区内跨学段融合,实施“三段两衔接”工程。在幼儿园、小学、中学,3个学段之间从管理、课堂、课程等方面深入融合,把学生的成长纳入更宽阔的发展维度,带动和促进全区优质均衡向更高水平迈进。据了解,位于百瑞景片区的武汉初级中学、武汉瑞景小学和珞珈山小学(武汉小学珞珈山分校)这3所学校,通过学段融合抱团发展,有效化解衔接难题。

每学期,这3所学校的书记、校长和老师们会组织多次座谈会,就学科建设、学生成长等进行交流,还通过听课和评课等方式,了解不同学段的学习特点。此外,武汉初级中学初一老师与两所小学六年级老师和学生家长,在六年级下学期建立三校沟通群,介绍初中学习的环境和特点,帮助孩子们适应环境。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武昌区不断扩大公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总结推广多种办学模式,实行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彰显“学在武昌”优势,让越来越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名校。

在社区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茶港社区居民戴伯勋

每周一至周五,家住省教育厅职工宿舍的戴伯勋都会去水果湖街省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至今已有四年。老人从中风后双腿瘫痪恢复到能独立行走,这在中风患者中并不多见。

“这里医务人员的康复治疗水平丝毫不逊色大医院,而且省却了挂号等繁琐手段,特别方便。”72岁的戴伯勋说,他退休前每次生病都是去大医院,排队挂号需很长时间。负责戴伯勋康复治疗的汪医生介绍,他们对老人采取传统治疗和体育运动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治疗手法新颖,效果也好。

在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还可以通过签约社区家庭医生,直接办理双向转诊手续,并邀请大医院专家远程视频会诊,在社区就能同步享受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

这些都得益于“健康武昌”品牌打造。2013年起,武昌不断推进三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畅通“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渠道,实现内部优质资源上下贯通。推动大医院专家号下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确大医院转诊对接科室,优化转诊流程,上级医院开放已出院的慢性病患者信息,下转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家庭医生团队负责日常随诊。

如今,武昌打造的“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正在逐步形成,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二十免、十八减半、药品平进平出”和免住院门槛费等困难群众就医特惠举措,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三微”改造让老旧小区换了新颜


华锦花园居民张望贤

2001年,张望贤一家定居南湖街华锦花园小区。随着时间推移,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公共区域乱搭乱盖、绿化破坏严重等问题频发……居民与物业公司的冲突不断升级,小区问题越来越多,张望贤想搬家离开。

南湖街“三微改造”让张望贤彻底不打算搬走了。去年3月,一支专业建筑设计团队邀请居民反映小区问题,按照项目包形式,分批分重点进行改造,并聘请热心居民担任社区规划师。通过居民议事会、线上投票、线下广场项目展示的形式,进行宣传与投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张望贤经过选拔,成为一名社区规划师,他提出了小区道路维修、人车分流等意见,并被设计团队采纳。

项目包逐一开工建设:采取人车分流的道路设计、损坏的绿化带重新栽种上植物、废弃花坛改造修建健身场所,还新建了法治文化长廊。社区书记周林介绍,截至目前小区通过“三微改造”新增各类运动设施近百套,优化活动场地,增加停车位156个,扩展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扩宽和改良道路4000余平方米,打造优质景观10处。

武昌区推行“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在全省是第一家,是引导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去解决百姓生活中最急的事情。自2017年起,该区联合武汉市规划局、武昌区规划局在南湖街、中华路街、水果湖街、粮道街启动8个社区的“微规划”试点工作,转向探索城市“静区”、存量空间的规划改造。

这是属于创业者的一片热土


珞珈创谷CEO漆勇

华中地区顶级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珞珈创谷位于湖北省科技创业大厦内。截至目前,珞珈创谷已帮助40多家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了一大批成长性科技企业。这里也被誉为武昌区“科创成果转化的摇篮”。

2004年,漆勇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一家建筑设计企业,创业之初的艰难让他记忆犹新,“没有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比较缓慢。”2014年,漆勇发起了咖啡馆众筹项目,便有了知名的“珞珈咖啡”。从此,创业资源在此汇集。2017年6月,漆勇在武昌区政府的支持下创办珞珈创谷,武昌区科产局、武汉大学科发院、珞珈创谷三方签署了共建珞珈创谷协议。

当时武昌区政府投入2000万元,并提供政策支持,协调整合武汉大学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珞珈创谷的生产条件、资源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建立完善科技合作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珞珈山街提供约24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供投资企业使用。

目前珞珈创谷已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所大学周边新设3家分公司,邀请专业创业导师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帮助加快技术转化、走向市场。随着武昌区对双创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一批国内知名创孵机构在此落地生根,诞生了一批科技文创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

“武昌是创业者的热土,这里的优势资源值得你开创!”漆勇对这里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策划:武昌区委宣传部 本版撰文:叶子兰 刘金峰 况昕昀 刘辉 陶惠君 何晶 王琼 袁宇杰 摄影:郭良朔

【编辑:付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