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新理念 增强新动能 江岸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长江金岸

长江金岸,生机盎然。首善之区,潮头逐浪。

70年来,从千万元迈上千亿元,江岸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经济规模实现历史性飞跃,跻身城区“千亿俱乐部”。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为江岸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承包开路、搞活经济,释放生产力,江岸一路高歌奋进,奏响快速发展的华美乐章。

近年来,江岸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构建“现代服务业强区”。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57”行动计划,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区,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如今,江岸区总部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百花齐放,创新经济势如破竹,金融保险、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创新科技、生态环保、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等重点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江岸区将一如既往地坚持首善标准,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周大福金融中心效果图

转变方式优化结构

新兴产业引领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

从原来的投资拉动、高速增长转为创新驱动、质效并重。“高质量”成为江岸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近年来,江岸区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8年,江岸区夺得全市综合考评“七连冠”,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0亿元,增长8.2%;服务业增加值1022亿元,增长8.7%;招商引资实际到资总额749亿元,保持中心城区第一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万元,增长9.9%,总额和增幅均居中心城区第一名。

筑梦起航 推动经济跨越发展

回顾过往,江岸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加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谋求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结构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空间布局,助推经济发展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上世纪80年代,江岸区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思路。社会总产值连续7年保持年均增长13.88%的水平,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

进入90年代,全区提出并建立社区法人所有制与民营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率先在全市探索公有民营的多种经营形式,民营经济崛起代替了区街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江岸区逐步实现由发展区属经济转向发展区域经济,由大力发展工业转向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区建设,不断完善经济空间布局。江岸区开展的创亿元街、创千万元企业的“双创”活动,在全市各城区获推广。

21世纪初,江岸区经济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构建“三区一带”为特色的发展板块,营造特色路街经济、楼宇经济、园区经济,打造了一批特色园区和特色路街。

江岸区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强区,至2007年,服务业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和税收均超70%,现代服务业占全区总量水平超过50%。

发展过程中思路越发明晰。江岸进一步聚焦现代金融、文化创意、高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成为首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

如今,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江岸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114岁的平和打包厂化身创意园区

优化布局 产业转型激发新动能

进入新时代,江岸区突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民营经济、创新经济,聚力发展金融保险、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创新科技、生态环保、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等重点产业,加快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千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引进金融业特别是保险业总部机构和人才,打造优良保险生态示范区,加快推进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建设,推动金融业突破性发展,实现机构数量倍增、产值倍增,金融总部达80家。围绕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中铁建长江工程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构筑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领域的复合产业链,培育生态环保千亿产业。

鼓励总部企业建设总部楼宇,引导总部企业进驻楼宇。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国华人寿全国总部等大型总部企业成功落户,来江岸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72家。国华金融中心、中信泰富金融城、周大福金融中心、泰康在线总部、楚商大厦暨武汉商会总部等一批投资过100亿元重大项目密集启动。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坚定“文化+”战略,在三阳路片建设中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打造“设计之都”创意中心,构造以工程设计为主体,时尚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融合发展的设计产业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全域旅游大发展,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网络直播产业也成为江岸区产业布局的新探索,全国首个网络互娱体验街区正致力打造网络与文创、旅游、时尚、电竞等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

实施新兴产业促进计划。构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和创新平台,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打造生命健康医疗产业群、“智慧交通+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业。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对“四新”经济的支持,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

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打造“政策+人才+科技金融+服务+环境”的创新生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推动“双创”升级,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落实双创黄金20条,打造华中地区首家“院士智谷”,建设院士工作站、院士创新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园区,推动村级产业园向科创型园区提档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度对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完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

实施营商环境“157”行动计划,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区。明确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城区总体目标,加强效能、制度、能力、机制、信用5大建设,围绕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登记财产等7项重点指标和16项拓展指标,提升江岸区营商环境的吸引力、竞争力、创造力,比肩全国营商环境先进城区。

百尺竿头再攀登!江岸将怀抱更大的梦想,在“三化”大武汉、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中,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

亿元楼宇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长江二桥汉口桥头、武汉天地商圈附近,35层的平安金融中心大厦,单栋楼宇税收超过14亿元。

在这栋楼里,合资或外资企业占比超过50%,世界500强企业达17家。不仅入驻有平安人寿、百盛餐饮、东亚银行等大企业,还有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驻外机构。

中信泰富大楼,纳税近7亿元,是江岸区近年崛起的“亿元楼宇”。放眼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武银大厦整体纳税14亿元,浙商大厦、民生银行大厦纷纷跻身“亿元楼宇”行列。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面对土地空间瓶颈压力,江岸区改变传统园区型、“摊大饼”的产业发展方式,向空间要效益,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动产业向楼宇集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提高经济密度,提升经济能级,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

江岸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楼宇经济服务局,每年安排2000万元楼宇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在全市率先出台《江岸区促进楼宇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实施“黄金六条”奖励,推进人才、招商、金融等“八进楼宇”服务,促进楼宇经济发展。

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特色楼宇,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武汉天地国际商务集群、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集群、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创集群、长江左岸创意设计集群、汉口滨江商务区国际总部集群等五大特色楼宇集群在江岸遍地开花。

目前,全区共有商务写字楼67座,5A级写字楼共5座。纳税10亿元级楼宇2座,纳税亿元以上楼宇14座。

楼宇经济的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截至目前,64家500强企业分支机构、73家区域性金融机构、14家上市及挂牌企业入驻江岸区,助力总部经济发展。

创想中国江岸站启动仪式

构筑民营经济发展高地

助力“独角兽”企业茁壮成长

在没有手机信号和WIFI信号的环境下,0.27秒内便能完成扫码验证上车和移动支付。2016年,由小码联城联合支付宝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双离线二维码”电子公交卡在武汉上线。如今,“双离线二维码”电子公交卡移动支付在全市430多条公交线路,共8600余辆公交车,以及轮渡、BRT线路实现全覆盖,助推武汉成为全国公交移动支付的标杆城市。

小码联城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发展的沃土。2017年5月,武汉小码联城科技有限公司在江岸区注册成立,公司成立仅3个月,就获蚂蚁金服2亿元天使轮融资。截至目前,小码联城共服务80多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机构,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平台实名注册用户达3600多万人,累计交易笔数达11.93亿次,日均交易额超500万笔。 

小码联城的快速崛起,是江岸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岸区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活民营经济活力,构筑民营经济发展高地。在全市率先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局,出台民营经济发展“黄金20条”、举办“融商会”银企对接活动,大力推进“三办”改革,深入开展“双万双联”走访服务企业活动,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城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纷纷入驻江岸,涌现出易瓦特、人人视频等一批有望成长为“隐形冠军”“独角兽”的优势民营企业。

如今,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推动江岸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去年,全区新增市场主体1.2万户,累计上市(挂牌)民营企业达13户。民营企业纳税额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总额的60%以上。

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文化+”创意为发展赋能

在江岸北部,有一个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十余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地处边缘的城中村。

近年来,岱家山科技创业城打造 “创科空间+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瞪羚企业加速器”为一体的全链条孵化体系,累计孵化547家科技型企业,培育76家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全国首家知识产权特色小镇在岱家山科技创业城揭牌。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先后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成为全国41个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之一,年产值超10亿元。

同样有故事的,还有位于江岸区青岛路10号的百年历史建筑平和打包厂。这栋114岁的老建筑,经保护性修缮焕发生机。现在,创意科技、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人人视频、阿里云创新中心等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入驻,老厂房成为时尚文创产业集聚地。

在江岸,这样由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还有黄浦创立方产业园、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创意产业园等。

江岸区大力推进“双创”园区转型升级,创意科技、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加速集聚,蓬勃发展,培育形成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产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全区创新探索形成“5333”双创模式,重点开展“老房子+双创”“社区+双创”“城中村改造+双创”“楼宇+双创”“院校+双创”等多种双创模式,打造了5个双创集聚示范区。

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8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其他双创载体20余家,孵化众创面积近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000余家。

2017年,江岸区成为全省唯一获国务院批复的城区型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去年,江岸青年创业基地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策划:中共江岸区委宣传部  本版撰文:谭德磊 祝丽芳 刘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