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档案馆将闭馆,新馆迁址后湖10月对外开放


位于后湖大道与建设大道延长线交会处的市档案馆新馆。市档案馆提供图片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30日讯  6月1日起,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一元路的武汉市档案馆将结束55年的办公历史,位于后湖大道与建设大道延长线交会处的新馆将于今年10月正式开馆。

市档案馆1959年底开始筹建,于1964年10月在一元路开馆,档案馆建筑原为建于1905年的江汉关监督公署,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曾在此办公,2014年6月被评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四批“武汉城市地标”建筑。

位于后湖大道与建设大道延长线交会处的市档案馆新馆。市档案馆提供图片

截至目前,市档案馆馆藏档案489个全宗,约100万卷件(册)。2013年至2017年,市档案馆共举办档案专题展览26次、参观人数约41万人次,向武汉市委、市政府和湖北省档案局报送资政报告16篇,编研出版档案史料13种,约938万字。

2019年恰逢建馆60周年,位于后湖大道的新馆也将于10月正式投入使用。新馆总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近10倍于老馆建筑面积。其中档案库房2.5万余平方米,可满足未来30年档案存放需求;对外公共服务空间5874平方米;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6857平方米。

位于后湖大道与建设大道延长线交会处的市档案馆新馆。市档案馆提供图片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馆由15层的主楼和附楼组成,灰色外墙墙面的层叠造型有如叠放的巨型档案资料。主楼墙面上有数米见方的红色“印章”,上书“武汉档案”4个隶书大字,十分打眼。走进一楼大厅,北墙一整面墙上的浮雕,呈现出长江大桥、黄鹤楼、武汉大学、农讲所、武汉站、知音号等武汉地标景观,寓意武汉建设“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

市档案馆馆长张明权介绍,新馆建设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其中1至3层是公共服务区,2楼将建设档案展厅、多功能会议室;3楼设有电子档案、纸质档案的市民查询区和政府信息公开查询区。主楼8至15楼为保管档案的库房,将安装专门设备,目前正在装置库房密集架,转移过来的档案将存放在这里。

搬迁之后,新馆档案库房设施设备将更先进,实现恒温、恒湿,智能化,确保档案实体安全;查档接待室从从前的50个座位增加到约150座,还增加了残疾人通道、母婴室、茶水间等设施,更加舒适;展厅面积扩大了,今后将提供更多反映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档案文化展览;停车位充足,市民前来查档有地方停车了。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闭馆期间,市档案馆将暂停实体档案资料和政府公开信息对外查阅利用,电子档案正常对外提供查询利用(数据机房搬迁期间除外)。市民可凭身份证,来旧址查询已数字化的新中国成立后开放档案和现行文件。

查资料写论文 认识武汉发展史 找到派遣证下放证明

档案馆原来这么有用


位于沿江大道一元路的市档案馆老馆。市档案馆提供图片

多年来,众多市民、文史学者、武汉高校大学生频繁来市档案馆查阅档案资料,对这栋藤蔓绕墙的百年老房子倍感亲切,充满感激之情。

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教授方秋梅,当年为写博士论文多次去市档案馆查阅资料。“刚开始我拿不准主题,后来听了导师的建议,先到市档案馆查阅资料再做决定。没想到,这一去就一头扎进去了。”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方秋梅断断续续在市档案馆查了两年多的档案,内容包括近代汉口堤防、水电、道路、商会商团、慈善团体、政府机构等。最终,她根据查档的结果确定了博士论文选题,顺利完成了博士论文。

后来,方秋梅还利用在市档案馆查阅的资料,写了多篇有关近代汉口堤防、水电和武汉沦陷史方面的论文,和工作人员非常熟悉。“调档处的邢文华、付宝琴,他们对档藏都十分熟悉,调档很快。 邢文华和编研处的宋晓丹都善于识认档案中的草体字,有好几次,都是他俩帮我解决了识字的难题。”

陈春霞的同学田月在市档案馆学习档案修裱。市档案馆提供图片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大二学生陈春霞和30多名同学,5月21日曾到武汉市档案馆参观学习,也是最后一批参观市档案馆武汉城市历史展的市民。在展览室,众多1949年前的报纸、公告、公示等档案,还有建国后的粮票等展品,吸引着陈春霞和同学们逗留了很久。在档案修裱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和同学们还尝试着对破损比较轻微的档案进行修裱。“我觉得档案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份历史档案。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对档案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直观的体会,也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比如汉口的形成,那么多的风云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和同学们还相约,等搬到新馆之后再集体前往。”

市民李疆说,今年3月她办理退休手续时,是市档案馆帮她解决了难题。李疆于1990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武汉市一轻工业局、武汉市第一轻工业学校、武汉道森高通电气有限公司等单位工作过。由于个人档案由上级单位管理,而上级单位经过几次撤并,她的个人档案已经无从查找了。没有参加工作时的派遣证,工龄无法认证,李疆为此多次跑了相关单位和人社部门。在几乎绝望的时候,她找到了市档案馆。“刚开始查阅窗口的工作人员解释说,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没有普通市民的人事档案,但看到我很着急,一位戴眼镜的女性工作人员就问了我参加工作的经历和细节,到库房翻阅了一轻局移交过来的近千份文件,最终找到了我当年的派遣证,让我的工龄得到了认证。”

居住在江岸区的市民鲁开明,1962年和家人一起下放到宜城县。2019年初,她得知人社部门有文件可以落实退休补贴,在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居委会要求出具下放经历的证明,她找到了市档案馆。“到档案馆了我才知道,当时知青下放的档案分散在各区,加上年代久远,很不好找。好在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非常热情,看到我不会操作电脑,还主动帮我在电脑上搜索。后来他们又翻找纸质目录,终于找到了一份下放名册,我家人的名字都在上面。当时真是太高兴了!非常感谢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为我办了实事!”

在武汉市档案馆查档利用室里,挂着数面市民送来的锦旗,其中一面绣有“为民服务 专业高效”字样,是市民魏先生去年3月送来的。魏先生原是武汉某食品制粉厂的法人代表,该厂经兼并改制,法人代表变更,而工商登记却未曾注销,导致他被列入工商局的“黑名单”。

为此,魏先生来到市档案馆希望查阅当时企业法人资格被注销的档案证明材料。工作人员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在海量数据库中仔细查找,最终找到一份市机制办给市产权交易所的批复,文件明确记录着该食品制粉厂被某公司兼并。工商部门得以按规定注销这家食品制粉厂的登记、取消法人资格,魏先生也得以从“黑名单”中“脱身”,避免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听说武汉市档案馆即将迁址,方秋梅也十分感慨:“我真心希望市档案馆建设得更好,也希望我们大武汉的未来更美好。”(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刘英 甘超逊)

【编辑:彭向东】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