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黑科技!这家医院研发的产品通过光照就可减少心源性猝死

“金纳米棒”示意图。制图余锂镭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9日讯 在大型犬类动物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一种名为“金纳米棒”的纳米材料,其光热效应可显著抑制犬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效减少了心源性猝死。中国科学家最新研发的这一神经干预手段,有望成为防治人体恶性心律失常、降低心源性猝死的一种无创、低毒副作用的调控治疗新策略。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影响因子15.6)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余锂镭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肖湘衡教授合作成果——《基于精确调制的金纳米棒的近红外神经干预技术用于预防恶性心律失常》。该项临床医学与材料科学交叉创新的科研成果,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策略。据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有1500人因此离世。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江洪教授“神经再平衡”研究团队在全球率先开展的相关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自主神经调控是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策略。因此安全、有效的交感神经干预策略,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调控交感神经的材料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金纳米棒具有优异光热效应,具备调节神经活性的潜力。基于此,江洪教授团队与肖湘衡教授团队携手开展医工交叉联合研究,首次将近红外照射下金纳米棒的光热效应,应用于调控实验动物心脏功能的左侧星状神经节。

江洪教授介绍,在大型犬类动物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金纳米棒的体内光热效应显著抑制了心肌梗死后过度激活的神经节功能与神经活性,同时还可有效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此外,相比于临床上传统的神经节切除术,该调控方式并未破坏神经节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为可逆性调控;在调控交感神经的同时,保留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更具人体临床应用价值。未来可佩戴可穿戴设备,一旦监控到心律失常,即可开启光照,调节植物神经,及时终止恶性心律失常,避免猝死。

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调控交感神经遏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基础研究和诊疗手段创新方面,再度走在世界前列。据悉,江洪教授团队还将在动物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和实践,希望能实现远程调控心脏交感神经活性、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进而大幅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记者伍伟 通讯员杜巍巍 张一飞)

【编辑:金鑫】

(作者:伍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