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传奇报人、作家峻青去世,他曾说“武汉3年最难忘怀”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1日讯 昨日,文学报官方微信发布消息:8月19日清晨,知名作家峻青先生在沪离世,享年96岁。

峻青先生,原名孙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1949年,他随军南下武汉,参与了《长江日报》创刊。此后,他在武汉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马石山上》,从此走上文学道路。他曾说,“武汉3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岁月”。

峻青先生年轻时 资料照

就在三个月前,长江日报记者曾通过电话和邮件采访了峻青先生的家人,以及与他有过文字之交的湖北藏书家李传新。详细了解了先生和武汉,和长江日报的故事。

作战一样创办《长江日报》

坐地板上办公,躺地板上睡觉

1949年5月,峻青跟着解放大军,进入武汉市区,来到汉口洞庭街2号“兴华大厦”,受命参与创办《长江日报》。他回忆:“一幢黑黝黝的大楼,耸立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它虽然只有七层,但在我当时的印象中,它却是那么高大、威武,简直是高与天齐、直摸星辰了。这天夜间,我们就在这座大楼里安营扎寨。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个新的生命,就在这座高高耸立在长江边上的七层灰色建筑物里诞生了。”

当时峻青发现:这座大楼,只是一个灰色的躯壳,它的每一个房间里,都空荡荡的,连一张办公的桌椅、一张睡觉的床铺都没有。峻青和其他人只好坐在地板上办公,躺在地板上睡觉。

在一篇回忆《长江日报》创刊的文章里,峻青写道:1949年5月16日,我们随着解放大军的先头部队之后进入这还响着零乱枪声的武汉,到5月23日《长江日报》面世,仅一个星期时间。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创办起一张大报,那简直像是在作战一样。

身为《长江日报》的一名编辑、记者,峻青为这份报纸的诞生而感到自豪。他说:“这时,我衣袋里有一只在抗日战争中从日本侵略军手中缴获来的蝴蝶牌口琴。于是,我站在奥略楼最高一层,拿出口琴,面对那滔滔大江和三镇武汉,吹起了《解放军进行曲》。”

    1948年南下行军途中,峻青与于康结婚   峻青先生家属提供

在武汉,峻青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身份,目睹了解放初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结识了各界许多著名人物。

开国大典那一天,从凌晨一两点钟起,武昌、汉阳的游行队伍,就纷纷赶到汉口大智门一带集结。庆祝游行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深夜。主席台上的人们,也就从清晨一直坚持到夜间。“我记得当时的市长吴德峰同志一直站在最前边,不断地鼓掌,手都肿起来了……”

当武昌、汉阳的游行队伍回到家里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了。峻青采访的一位老工人说:“累什么?这么大的喜事。人的一生都难以逢到一次。历史几千年,也不过就这么一次,欢喜都来不及,哪里还顾得累呢!”

在武汉写出第一部小说

给大女儿起名“珞珈”

在武汉,峻青曾经和郭小川一起登奥略楼吟诗,和萧三夫妇在东湖里游泳。珞珈山更令他难忘,他的大女儿在武汉出生,就取名“珞珈”。

峻青手札中提到,武汉3年是他人生中最难忘怀的岁月  李传新先生提供

在武汉,峻青正式踏上文学道路,开始修改自己9年前写的《马石山上》。1951年在武汉,他将《马石山上》修改扩充为8000多字的小说,并和另外两个短篇小说一起收入小说集《马石山上》,署名“孙峻菁”,交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前身武汉通俗出版社出版,印数一万四千册,定价旧币2800元(相当于后来0.28元——编者注)。

《马石山上》是峻青的第一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马石山上》是他的第—本书。“可以说,我正式加入文艺大军的行列,正式以一个专业作家的身份进行创作和出版作品,是从武汉开始的。”在2012年12月出版的八卷本《峻青文集》中,峻青将《马石山上》放在第一卷卷首,可见他对这篇小说的珍视。

2009年,湖北藏书家李传新搜集到《马石山上》 在汉口印行的两个版本、 三个版次,请峻青题跋。时已87岁的峻青用颤抖的手写道:“见此书如见久违的故人,不禁想起了武汉,想起了当年为我出版此书的好友胡青坡、丽尼、朱无、吴丈蜀等,他们都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愿他们在天上健康快乐!”

他还给李传新写信,信中说到:“武汉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岁月,那些人,那些事,至今都历历在目……”

 《马石山上》武汉初版(左)、武汉新一版(中)、武汉新二版(右)李传新先生提供

一生写下400万字“红色经典”

后来,峻青调到上海,从事专业创作。

上世纪50年代,他以《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一大批中短篇小说力作登上中国当代文坛;上世纪60年代,他回到故乡胶东,写下了以胶东大地和胶东人民为描写对象的散文《秋色赋》等。1976年后,峻青迎来了他创作的又一个丰收期,长篇小说《海啸》把他的“英雄文学”推向了极致;而上世纪80年代的《雄关赋》《沧海赋》等一批散文作品也颇有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峻青笔耕不辍   峻青先生家属提供

峻青所写的400万字作品堪称为“红色经典”,因其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成为了一代人的珍贵记忆。

晚年,深受疾病折磨的他渐渐淡出文坛,寄情于旧体诗和书画。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其家人时获悉,先生今年3月底刚在医院过了生日,他在这里已经住了五年,安宁而平静。

【编辑:谢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