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叶中:大学不能丢失“育人”这个根本

采访嘉宾:周叶中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记者何晓刚 摄)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教育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德树人”既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也是当今高等教育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高等教育如何“立德树人”?本科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人的成长过程中,“成人”与“成才”哪个更重要?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叶中。

“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人之不成、才将焉附

在您看来,一个人的教育成长,是先“成人”还是先“成才”?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作用是什么?

周叶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揭示出教育的宗旨就是“育人”。

“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人之不成、才将焉附。

教育,应该“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所谓“成人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情、有人格的人;一个有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魂的人;一个有高尚人品、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

“成人教育”着眼于“成为人,成为何人,如何成人”。教育的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它必须有一个主题主线,在主题主线的主导下,构建起整个教育的生态系统。

就您的教育工作实践来看,现在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周叶中:现在比较突出的教育问题是,基础教育阶段过于看重考试成绩,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解决这些顽疾的关键,还是要把教育回归到“育人”的本源上。不要刻意地强调高分数、好工作,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身心,教会学生足以生存的知识素养和基本能力,让学生具备善良、包容、坚韧、责任的品格。这样的学生成长以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他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就。

我刚才提到的“成人教育”,必须抓住四个重点环节: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正确价值观是指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正确思维或取向,它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健全人格主要是指具有善良、团结、合作、包容、责任、奉献、坚韧等优良品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表现良好等等;思维方式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训练,真正形成批判性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学习能力主要指爱读书、会读书、勤思考,以及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性分析、判断能力。

        采访嘉宾:周叶中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记者何晓刚 摄)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弱化了本科教育,大学将名不副实、本末倒置

作为武汉大学副校长,您一直很重视本科教育。您如何看待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周叶中: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大学本科四年非常重要。本科教育之前,大家接受的都是基础教育,思维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本科是培养思想的重要时期。现在,学生接受消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如果不能及时地对错误思想进行扭转,等观念成形以后,再来改变他们的思想则很困难。在本科时段接受正向的、激励的教育塑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的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在,很多大学都将这四大职能当作并列关系,其实不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开展,为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有标识性的职能。高等学校必须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坚守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始终服务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始终服从人才培养这个大局,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本科教育阶段不仅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还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因此,如果说没有“人才培养”这一主体性工作,大学将名不副实、本末倒置。那么由于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本科毕业生是进入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因而本科教育无疑在人才培养链条中处于主体地位和最基础的环节。正因如此,大学才要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从学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教师干部考核等各方面切实予以落实。

“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全才教育”,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教育

现在高等教育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周叶中:随着高等教育和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然面临学科专业的单一性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性之矛盾的挑战。单一性不只体现在知识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上。比如文科生看问题比较宏观、感性,工科生想问题“丁是丁,卯是卯”,这就突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过去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有偏差,把“通识”的“识”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把“通识教育”理解为“通才教育”“全才教育”,也就是这里懂一点,那里懂一点。

“通识教育”实际上应该被称为“博雅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文明教育,是人文关怀、人文情怀的教育,着力点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确立以人为本、人为主体的思想,把人培养成有教养的“大写的人”。

周叶中:“体育”是“体”和“育”的结合,“体”是锻炼身体,“育”是育人功能。体育是在认知、体验、感悟中,内化升华、自我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体育精神的内涵很多,其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遵守规则的意识是最重要的三点。

首先,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坚韧不拔的意志非常重要,一件事情坚持做,总能水滴石穿,而体育对锻炼人的意志十分有帮助;第二,团结协作的精神,现代社会单打独斗已经不可能成功,一定要依靠团队,围绕共同目标一起努力,体育可以培养团队精神;第三,遵守规则的意识,现代社会都是法治社会,讲规则、讲制度、讲程序,在体育运动里,规则已经事先预定,大家都要服从,规则意识也可以从体育中得到获取。

“美育”的作用在于以美养圣、以美求真、以美促创,在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培养优雅的气质,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本素养。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体育使人坚韧不拔,音乐使人精致文雅。”仅仅关注体育会使人强壮而粗野,仅仅只关注音乐会使人文雅而柔弱,因此要达到平衡,就既要强调体育,又要强调美育,从而使人文而不弱,强而不野。

“劳动教育”确实是当下教育中比较欠缺的内容。首先,现在学生们参加劳动的机会不多,不管是家里还是学校,都不怎么从事劳动;第二,学生对于劳动本身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劳动和文化素质偏低画上等号。劳动教育的价值不应该被忽视,劳动的体验可以让学生理解劳动者的不容易,基于同理心来看待劳动者。同时,劳动可以让学生明白,想要取得收获,必须付出劳动,从而把“不劳而获”的思想剔除出去。

教学就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要扭转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

高等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周叶中:学校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但目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尚未得到有效激发;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仍以“管理”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制度约束而非发展支持,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学习劲头不足,不愿意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探索新知,学习上拈轻怕重。

兴趣是成才的重要动力和诱因,本科教学就应该“尊重学生志趣、鼓励学生冒尖”。“冒尖学生”虽是少数,但引导得好却能起带头作用。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志趣,使“冒尖学生”的智力资源得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各大高校都有尝试,武汉大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效果显著,比如,在充分尊重学生志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发挥学分制的灵活性,以选课制为基础,倡导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按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合理构建自己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允许学生依个性特长,跨学科转专业学习,建立双学位、主辅修、插班生等教学制度等改革举措,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

“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与冒尖”,既可以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这应该是教学理念的发展方向。

大学老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周叶中:激发教师的教学活力,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本身不矛盾,做好科研还可以促进教学。所谓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在于,当教学和科研安排到一个老师身上时,由于每个老师的时间精力就那么多,因而在具体安排教学与科研的时间精力投入时,就会出现矛盾,很难两面兼顾。而且,教学教得好,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可,但科研搞得好,可以获得的收益就非常多,这就导致现在不少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不高,不愿意在教学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视教学为“负担”。

教师轻教学,还会衍生出其他问题。比如,不重视教材的使用和编修。教材对教学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想编一本教材不难,但想编一本好教材很难,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阅读多种教材,提炼关键内容。但如果教学被轻视,教师就不会花费太多精力打磨教材,学生也就接受不到系统、全面、详细的教育教学。教师轻教学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教师对教学不重视,学生也就会变得敷衍,现在学生出现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和教师不重视教学有关。

育人是教育的本位,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要扭转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就应该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比如,选拔“教学专长型教师”,并把编修教材也纳入职称评定体系等。

关于教师,现下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思政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师要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有着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目光投向时代和社会,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当思政教师,要思维新,视野广,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教会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自己要读懂弄清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让学生们听懂学会,才能真正地创新教学。思政课要想讲明白,讲透彻,教师的知识视野要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故事中讲真理,才能润物细无声。过去,思政课就是“点名课”,现在,出现了不少“网红思政老师”,从“点名课”到“网红课”的转变证明了,用心用情用功的教学,总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 长江日报记者 李尔静

【编辑:彭向东】

(作者:李尔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