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战疫产业链”开始走向海外,武汉首批工研院进入创新收获期

长江日报-长江网5月20日讯 自2012年起,我市相继注册成立10多家工研院,这些集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企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机构,被戏称为“四不像”,如今已成长为武汉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记者5月20日走访该院,了解到该院有效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快速形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使产业创新步入收获期。

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研发实验室工作  记者高勇 摄

孵化企业战疫产品走向海外

回到家里,钥匙、钱包⋯⋯消毒包一丢一盖,30秒,就能实现99.99%的杀菌率;在疫情发生的高危地点,无人机能够代替人工开展消杀作业,高空巡检测体温,还能客串快递运输20公斤应急物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则可将语音调度、视频调度、视频会议、人员轨迹定位、指令上传下达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小驴机器人推出的景驴200和安驴100两款巡逻机器人,在疫情风险极高的隔离点,搭载高清摄像机和红外热成像仪,能在20米范围内同时对多人进行测温,精度可达±0.1℃……

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UVC深紫外灯珠,应用于杀菌消毒、医疗及家电产品   记者高勇 摄

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位于中国光谷的众多企业调转方向,火力全开生产智能防疫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

而在数年前,生产这些产品的华引芯、飞流智航、北斗宇程、小驴机器人等企业还是襁褓中的孩子,尚不能蹒跚学步,如今都能振翅高飞,都源于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日前,东湖高新区对外发布首批科技企业抗击疫情创新案例与技术产品清单,该院4家培育企业产品成功入选。

在华引芯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这家致力于高端 LED 光源研发的芯片企业正在满负荷运转。连日来,华引芯已接到数 KK 级的UVC-LED灯珠订单需求,这些灯珠将用在其与下游厂商合作定制的紫外消毒杀菌产品之中,为战“疫”贡献力量。

“消杀产品是今年新拓展的,也属于光源产品。”华引芯宣传负责人叶珍珍介绍,公司主打产品LED灯、护眼灯海外都有出口。2018年建厂投产,当年产值只有400万,第二年就达到1000万元,预计今年公司产值可以达到5000万元以上。

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UVC深紫外灯,应用于杀菌消毒、医疗等行业  记者高勇 摄

“四不像”创新进入收割期

与华引芯几何级数增长相对应的是,产品的升级换代。该公司正在谋划可量产小尺寸Mini LED的产线,董事长孙雷蒙介绍,Mini LED意指晶粒尺寸约在100微米左右的LED芯片,将LED芯片阵列化后可以作为显示屏、手机和电视的背光,手握6英寸的手机屏幕,看到的色域和细节,仿若真实。

像华引芯一样,很多从光电工研院孵化出来的企业都在摩拳擦掌。为OLED柔性显示面板企业提供基板材料聚酰亚胺的企业依麦德,目前该企业的武汉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百级、千级生产车间600平方米,用于柔性OLED显示用PI液体产品生产,年产能300吨。

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Micro-LED芯片性能均已达到世界一线水平,广泛应用于显示背光光源市场  记者高勇 摄

武汉优炜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制造中国自己的半导体紫外芯,“孵化”后这家企业很快以415%增长率入榜“光谷高科技高成长20强企业”,高品质大功率紫外光源也在年前打开欧洲市场,疫情期间,其紫外消杀产品订单不绝,迅速占领市场。

“创新进入收割期”,作为光谷第一批建设的工研院——武汉光电工研院孵化了尚赛光电等一批科技企业,诞生了700多项知识产权、近400项专利,共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37项,成果转化金额超过3亿元。光电工研院的专利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产业化效益增长率超过20%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目前次第进入新阶段,拓展出新空间。

工研院被称为“四不像”,不像大学、不像研究所、不像企业、不像事业单位,但却能孵化出一条条产业链。从2013年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起,位于光谷的9家工研院不断壮大,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次第进入新阶段,拓展新空间,目前累计孵化企业194家,创新团队328个,转化科技成果333项,组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46个。

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LED照明模组  记者高勇 摄

甘做蜡烛,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大学教授陈长清创办武汉优炜星科技有限公司时遭遇“瓶颈”,拥有表面贴装生产线的大型企业不接小批量、个性化订单,优炜星只得在广州找工厂委托生产。

关键时刻,武汉光电院伸来橄榄枝,在其“高端电子组装”公共服务平台上,有多条专业的第三方表面贴装生产线,专为初创企业的研发、产业化试验服务,即使一片样品也能生产,而且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迭代。该平台先后为优炜星完成120多个小型集成电路板样品,总价仅7000元。

“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是光电工研院实现良性循环的路径。”武汉光电工研院副总经理孙文娟告诉记者,像高端电子组装平台、电磁兼容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这样的共有17个,能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和投入,快速行成产业链。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光电创新园位于韩阳路一号  通讯员舒睿 摄

武汉光电工研院坚守“体制机制创新,高端产业孵化”的初心,干“顶天立地”的事,不一定赚钱,瞄准的是前瞻性、战略性卡脖子的技术进行孵化,绝不干倒买倒卖的事。工研院80名员工都干的是服务员工作,自觉选择做蜡烛而不是火炬,燃烧自己,让孵化的企业从平台、集成、孵化三层孵化体系都得到光和热。

武汉光电工研院通过“引水”造渠,不断有金融活水涌来。继去年获得光电院育成基金领投的1500万Pre-A轮投资项目后,光电院孵化的另一企业华引芯在疫情期间获得海尔集团海创汇一轮战略投资。武汉光电工研院也经常成为成为企业第一位“天使投资人”,去年该院便领投1100万天使轮融资的小驴机器人。

今年4月,武汉光电工研院主办的光谷青桐汇“科技抗疫”光电监测专场云路演中,孵化企业华引芯的深紫外产品、北斗宇程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及AI终端、小驴机器人的无人安防产品、极目智能带来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悉数登场。其中前三家企业,经光电院推荐,入列政府清单。

值得注意的是,“工研院”体系还在向外输出,去年年底,武汉光电工研院与静冈大学创新社会协同推进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共建日本先进光电子技术转移中心,由双方共同筛选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优质企业和项目,为其提供“培训+孵化+平台+资源+投资”的一体化加速服务,推动国内外优质技术项目落地及人才交流,加速日本先进光电子技术向中国转移。

(记者杨佳峰 李佳 高勇 通讯员舒睿 严天凤)

【编辑:丁翾】

(作者:杨佳峰 李佳 高勇)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