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形成伟大抗疫精神最重要城市

长江日报讯 6月19日上午,来自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在武汉举行“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理论研讨暨学习交流会”,与会专家就伟大抗疫精神与“大思政课”纷纷发表看法,展开交流、讨论。

中央党校教授韩庆祥:

人人都可以讲思政课

韩庆祥。

“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讲思政课,大学老师可以讲思政课,讲解员可以讲思政课,普通人可以讲思政课。”中央党校原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一级教授韩庆祥向长江日报记者谈及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对于如何上好“大思政课”,韩庆祥强调,好的思政课要做到“大主体”“大内容”“大空间”。

“大主体”强调人人都可以是讲思政课的主体;“大内容”指的是,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思政课中;“大空间”则意味着社会是我们上课的课堂,红军长征路也是我们的课堂。武汉抗疫也是我们的大思政课堂。“大思政”就是把思政课的各个环节都放大。

针对伟大抗疫精神,韩庆祥说,武汉人民给全国抗疫树立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榜样,所以后来我们全国的抗疫越来越好。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

马克思主义是起引领作用的核心学科

徐光春。

“马克思主义学科不仅是长知识的,而且是补脑子的。在所有学科中起引领作用,是一门核心学科。”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在主旨发言时谈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我国高校中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徐光春说,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一级学科很多,马克思主义学科也是其中之一,但它不是一般的一级学科,“而是管头脑的,管人的前进方向和人生的道路,所以我们不能一般意义上认识和看待马克思主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光春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阶段,迫切需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而广大高校的使命,正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这些新生力量的素质如何,政治上方向上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他认为,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讲透,是当下马克思主义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易:

没有家国情怀就没有好的思政课

王易。

“今年3月中旬,我参加武汉大学举办的首届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论坛,在线上和大家分享了我对思政课的思考:‘大思政课’有生命力、大情怀,只有胸怀‘两个大局’,才能上好思政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易说,从这个角度上,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大的家国情怀,那我们这个思政课的效果也是不会理想的。而只有与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才能真正做到有血有肉,有理有据,有声有色。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依托网上集体办公平台,谋划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在网络上引领,在媒体上发声,在直播中亮相,在实践中践行,包括当时举办的千万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更是通过及时融入,把党带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历程融入到思政课中,把广大师生亲历亲见亲为的抗疫经过融入到思政课中,取得了极大成效。这是我们如何把伟大抗疫精神转化为思政课的一个优质教学素材所做的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欧东亚研究所原所长吴恩远:

伟大抗疫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好诠释

吴恩远。

“还记得去年9月在武汉大学,我就建议一定要研究抗疫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欧东亚研究所原所长吴恩远在主题发言时说,这其中体现的不仅是在疫情面前,全国人民包括武汉人民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阐释。

吴恩远谈到,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发现,资本家往往最大限度地压榨剩余价值等,不顾工人健康。因此,提高劳苦大众的健康卫生水平,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要求。

“而我国抗疫精神的重要一面,就是将人民至上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吴恩远说,在抗疫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一切为了人民”,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好的解读。

武汉大学教授沈壮海:

“大思政课”绝不只是课堂之大

沈壮海。

“大思政课”所指为何?为何要强调“大思政课”?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引经据典,理据充分地论证了思政课为什么要走进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而且也分享了何以善用的思考。

“‘大思政课’绝不只是课堂之大。”沈壮海认为,我们讲“大思政课”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一个宏大的现实,看到鲜活的实践,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当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把这些丰富的教育素材自觉运用于立德树人的时候,那么这些鲜活的现实、生动的实践,就成为了最大的思政课。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天地之中,我们才能够升华我们的情感,坚定我们的信念”。

沈壮海动情地提到去年6月,武汉大学在疫情稍稍缓和的情况下举行毕业典礼“也是一个大课堂”。毕业典礼通过5G技术向全世界直播,相关视频在各个网络平台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5个话题登上热搜,总浏览量超过7亿。“很多同学都是含着热泪参加了这一场毕业典礼,活动中间的价值元素和教育的力量,使之成为‘最美的思政课’。”

“我们可以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学生带出去,到天地之间去感受正气,去陶冶自己;也可以引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课堂。这两个维度都要做好。”

天津大学教授颜晓峰:

把社会现场搬到“大思政课”的课堂

颜晓峰。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颜晓峰强调,党的伟大精神是“大思政课”的灵魂和主线,“大思政课”内容丰富多样。我们要把民族伟大的精神和党的伟大精神贯通于所有内容、所有形式和所有场合,把“大思政课”作为灵魂和主线培育出来。 

颜晓峰提出,今天的“大思政课”要有“三尺讲台,万里江山”的气势,我们可以既把课堂搬到社会和现场,也可以把社会现场搬到课堂。

颜晓峰论及伟大抗疫精神时特别提及了武汉,他说,武汉是形成抗疫精神最为重要的一个城市。

湖北省教育厅思政社科处处长赵耿:

抗疫风暴眼中讲好“大思政课”

赵耿。

“去年的湖北是中国抗疫斗争风暴眼,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全省广大师生命运与共挺身而上,书写了新时代不惧风雨的壮美篇章。我们抓住教育契机,着力讲好‘大思政课’,引导学生砥砺青春,勇挑重担,坚定信仰。”

如何通过思政教育让广大学生关注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赵耿介绍,湖北省汇编了思政系列读本,组织129所高校收集本校师生的抗疫故事,让每一名师生都能成为书中的主角,让每一个人的抗疫行动都能成为鲜活的教材。这种自我激励、相互引领、共同成长的方式,形成了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武汉大学22岁的学生王世军说,终于在拨通第12个电话时找到了有充足消毒水存货的商家……每个人都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广大师生在抗疫斗争中磨炼了意志,在相互交流中经受了锻炼,在人生历练中挺直了脊梁。所以学生们说系列思政读本深受欢迎。

(文/长江日报记者谭芳 赵家新 秦孟婷 邓小龙  通讯员吴江龙   图/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胡冬冬)

【编辑:朱晨颖】

(作者:谭芳 赵家新 秦孟婷 邓小龙 周超 胡冬冬)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